- 真空濾油機 (29)
- 多功能真空濾油機 (13)
- 防爆真空濾油機 (27)
- 透平油真空濾油機 (21)
- 潤滑油濾油機 (24)
- 雙級真空濾油機 (20)
- 絕緣油脫色裝置 (10)
- 濾油車 (21)
- 不銹鋼濾油機 (21)
- 板框式過濾機 (23)
- 手提式濾油機 (10)
- 有載分接開關在線濾油... (18)
- 鋼絲繩注油機 (3)
- 電纜故障測試管理系統 (1004)
- 微機繼電保護測試系統 (14)
- 變頻串聯諧振耐壓試驗... (133)
- 高壓無線核相器 (204)
- 三通道直流電阻測試儀 (21)
- 變壓器直流電阻測試儀 (278)
- 高壓開關動特性測試儀 (166)
- 三相調壓器 (59)
- 萬能檢測儀器 (35)
- 線路故障測試儀 (15)
- 絕緣梯 (68)
- 高壓試驗變壓器 (399)
- 耐電壓測試儀 (43)
- 手表式近電報警器 (25)
- 高壓驗電器 (223)
- 直流高壓發生器 (144)
- 程控工頻耐壓試驗裝置 (3)
- 短路接地線 (116)
- 數字微安表 (10)
- 硅橡膠高壓線 (140)
- 高壓濾波電容 (11)
- 拉桿式測流儀 (11)
- 三倍頻發生器 (34)
- 大電流發生器 (60)
- 介質損耗測試儀 (92)
- 電機故障測試儀 (5)
- 軸承感應加熱器 (9)
- 絕緣墊 絕緣膠板 (24)
- 變壓器容量分析儀 (24)
- 超低頻高壓發生器 (19)
- 雷電計數器校驗儀 (9)
- 直流接地探測裝置 (15)
- 漏電保護器測試儀 (18)
- 超高壓耐壓測試儀 (20)
- 高壓測量儀/分壓器 (40)
- 變壓器電參數測試儀 (39)
- 礦用雜散電流測定儀 (14)
- 礦用電纜故障檢測儀 (57)
- 數字絕緣電阻測試儀 (112)
- 便攜式動平衡測量儀 (29)
- 雙鉗數字相位伏安表 (47)
- 鉗形接地電阻測試儀 (147)
- 真空開關真空度測試儀 (48)
- 接地引下線導通測試儀 (28)
- 全自動變比組別測試儀 (42)
- 三相多功能伏安相位儀 (7)
- 變壓器特性綜合測試臺 (31)
- 變壓器有載開關測試儀 (19)
- 數字式泄漏電流鉗形表 (47)
- 互感器特性綜合測試儀 (54)
- 全自動電容電橋測試儀 (4)
- 絕緣油介電強度測試儀 (179)
- 直流系統接地故障測試... (4)
- 氧化鋅避雷器帶電測試... (53)
- 大型地網接地電阻測試... (18)
- 接地線成組直流電阻測... (3)
- 環氧絕緣板 云母帶 ... (43)
- 發電機轉子交流阻抗測... (14)
- 數字兆歐表/指針高壓... (64)
- 鱷魚夾/海豚夾/封閉... (128)
- 高空伸縮測試鉗 (12)
- 絕緣靴(手套)耐壓試... (57)
- 水內冷發電機絕緣電阻... (8)
- 電力**工器具力學性... (8)
- 滑線電阻器/滑線變阻... (108)
- 絕緣材料系列 (181)
- 扁平橡套軟電纜 (13)
- 滑觸線 (247)
- 分流器 (23)
- 鋁合金梯 (36)
- 升降平臺 (5)
- 腳手架 (6)
- 相序表 (5)
- 多一產品 (102)
- 哈爾濱電表 (51)
- 直流雙臂電橋 (3)
- 氣體檢測報警儀 (97)
- 加熱管、電熱管 (155)
- 防雷元件測試儀 (7)
- 硅橡膠增爬裙 (3)
- 直流電位差計 (56)
- 直流電橋 (122)
- 直流標準電阻 (4)
- 直流電阻箱 (25)
- 直流單雙臂電橋 (50)
- 直流檢流計 (6)
- 測試器材 (151)
- 日本理音產品 (18)
- 日本共立產品 (135)
- TPI產品 (50)
- 綠揚儀器 (36)
- 泰納產品 (33)
- 勝利產品 (139)
- 各種標準表 (124)
- 香港希瑪產品 (129)
- 安規測試儀器 (55)
- 泰仕產品(臺灣) (178)
- 臺灣先馳產品 (21)
- 臺灣衡欣產品 (79)
- 智能型太陽能光伏接線... (3)
- 選頻電平表,電平振蕩... (10)
- 高絕緣電阻測量儀 (12)
- 全自動電力變壓器消磁... (2)
- SF6氣體檢漏儀 (277)
- 滑線變阻器,滑動變阻... (100)
- 非接觸智能化儀表 (60)
- 倍頻發電機組 (4)
- 各種電加熱器 (391)
- 軸承感應加熱器 (332)
- 電力**工器具 (3)
- 各種數字電橋 (119)
- 氧化鋅避雷器 (82)
- 移動電纜盤 (20)
- 數控繞線機總匯 (170)
- 移動電纜盤 (4)
- 紅外線測溫儀系列 (552)
打造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示范高地
打造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示范高地
重慶作為國內**的信息敏感材料及器件研發基地、*大的自動化與儀器儀表生產基地和IT制造業高地,為把物聯網培育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此,重慶市提出了“技術為支撐、應用為牽引、政府為引導、示范為帶動”的物聯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一、重慶發展物聯網產業具有突出的技術優勢
近年來,重慶市在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聯合研發中心、中國移動M2M中心、重慶郵電大學-思科公司綠色科技聯合研發中心、國家儀表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研究院、重慶電力公司智能電網研究中心等專業研發機構和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西南大學等有名高校的支撐下,承擔或參與了20余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目前,重慶在物聯網相關標準制定方面與國際同步、物聯網相關技術研究方面處于國際前沿。
比如,重慶郵電大學參與了ISO/IECJTC1系列傳感器網絡國際標準的制定,并作為合作編輯(co-editor)負責6N13661提案的編審工作;提交的多個提案被IEEE802.15.4c/e/g系列標準采納,部分關鍵技術申請了國際**;參與制定的工業無線標準“WIA-PA”正式發布為IEC/PAS62601標準文檔,成為工業無線領域三大主流國際標準之一,申請了10項發明**,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WIA-PA協議棧軟件;作為VotingMember參加ISA100標準制定,開發了ISA100.11a協議棧軟件和開發測試平臺,核心技術正在形成**保護群;參與制定的TD-SCDMA移動通信標準是中國自主提出并被國際電聯采納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之一;制定的“EPA(EthernetforPlantAutomation)”標準是我國工業自動化領域**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場總線國際標準。
再如,設在重慶的中國移動M2M中心定位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面向國內的全網運營支撐中心,承擔國內M2M產品研發、業務演示和終端測試三大職能。并與中國移動研究院共同制訂了中國移動所有的M2M規范、標準、業務管理辦法。
二、重慶發展物聯網產業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
重慶是國內**的信息敏感材料及器件研發基地和*大的自動化與儀器儀表生產基地。近十年來,重慶的信息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特別是隨著惠普、思科、富士康、英業達、廣達等有名IT企業大規模落戶重慶,使得重慶站在了世界IT產業的前沿。從而為把重慶打造成我國物聯網技術與產業高地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比如,重慶儀表材料研究所建有國家儀表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劃投資8億元的重慶儀表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產業化基地已經正式啟動;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所屬24所、26所、44所是國內**的敏感材料、器件及傳感器研發與生產企業;中國四聯集團是我國*大的自動化與儀器儀表生產企業,擁有***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流動站;重慶前衛儀表的燃氣計國內**、全球**;重慶智能水表公司的智能水表系列產品用戶遍及國內26個省市的300余家水務企業;
大唐測控的礦用稱重計量系統占據業界半壁江山;重慶信威、大唐新數碼等公司的通信產品在業界享有盛譽;重郵信科的TD-SCDMA芯片20余家企業用于生產各類TD終端;重慶大學的遙測遙控、橋梁監測與微機電系統(MEMS)產品正在形成規模化生產;重慶郵電大學開發ISA100.11a協議棧軟件將由Intent公司在美國代理銷售;重郵-思科綠色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的IPv6overWSN/TD系列產品基本定型;落戶重慶的中國移動國內M2M運營中心已建成了M2M全網業務平臺,形成了電梯監控、車輛監控、企業安防三大成熟應用服務,支撐國內700多萬用戶的業務運行;建在重慶的農信通國內平臺已為5000萬農信通用戶提供服務。
三、重慶制定了一套把物聯網培育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措施
物聯網作為信息化的*高境界,其核心是應用、關鍵是感知。測控技術則在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因此,重慶把物聯網作為實現“兩化融合”、發展低碳經濟的*佳實現平臺,堅持“技術**、開放合作、資源整合、產用聯動”的方針,圍繞“技術為支撐、應用為牽引、政府為引導、示范為帶動”的發展思路,到2015年把物聯網培育成上千億元規模的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
1.堅持技術為支撐,加大**平臺建設力度
通過設立重大科技專項,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平臺。重點支持共性關鍵技術、行閏應用關鍵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和標準規范的研究;重點開發技術含量高,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物聯網系列產品,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發成果。包括整合重慶現有的物聯網研發資源,建設重慶市物聯網研究院和**的物聯網工程技術中心。充分發揮重慶被列為五大中心城市的品牌優勢,加快引進國內外**的物聯網研發機構,實現**資源向重慶匯聚。
2.加大政府引導力度,重點培育產業集群
加大政府引導力度,培育與引進一批物聯網產業的規模企業,打造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包括組織扶持骨干企業、引進優勢企業、培育中小企業、鼓勵運營企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等工作。重點是通過選擇一批擁有明顯優勢和鮮明特點的企業,以項目承接、資本運作、戰略聯盟和品牌塑造等方式,著力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同時,加快物聯網產業園區建設,重點引進一批擁有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國內外知名物聯網領域相關企業,通過戰略重組、技術轉讓和協作配套等方式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3.強化應用示范,激發和引導應用需求
通過政府支持,啟動一批典型應用示范工程,激發和引導物聯網的應用需求,并使重慶率先在我國成為“智能城市”。在經濟領域,重慶將圍繞“兩化融合”和“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重點建設智能工業、智能電力和智能物流等應用示范工程;在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重慶將圍繞“五個重慶”建設的需要,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重大突發事件響應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以傳感網與TD-SCDMA等3G網絡融合應用為突破口,重點建設智能交通、智能安保、智能環保、智能城區、智能醫護等示范應用工程。
4.優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批公共服務平臺
結合示范應用和市場需求,優化服務體系,引導建設一批物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測試服務平臺、投融資及中介服務平臺和運營服務支撐平臺。重點是**設備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商及服務商之間的合作模式,以商業化運作方式推動服務環節和產業鏈其他核心環節協同發展,建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